新剧开播,张译差评如潮,才明白他为何着急隐退,再不收手就晚了

2025-07-01 06:50:54 16阅读

一部剧,号称“年度王炸”,结果没两天口碑就崩了,

这种事儿大家见得多了。

但这次有点不一样,很多人的吐槽,都绕开了烂俗的剧情,

直挺挺地戳向了那个我们觉得演技扎实的演员——张译。



还记得今年的华表奖上,

他说的“暂时息影充电,不好好演戏就对不起观众”。

那时候还以为他是真的想放假,

直到看到《以法之名》才明白了他为何着急隐退,再不收手就晚了。



吐槽剧情差

最近,《以法之名》的电视剧一开播,就立马上了热搜。

这剧的来头可不小,央视和最高检一起出品的,

导演也是有名的傅东育,

演员更是找来了张译、蒋欣和李光洁这个“铁三角”组合。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都该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看头的年度好剧。

播出第一天,收视率确实也争气。

看起来一切都顺风顺水,

可电视机前的数据和网上的真实反馈,完全是两码事。



才过了两天,网上的差评就像潮水一样涌了过来,

把这件华丽的外衣扒了个干干净净。

起初,众人所吐槽的尚为剧本的情节设计。



里面的情节实在是太不接地气,为了冲突而冲突。

比如,在法庭上,律师说翻供就翻供,

现场乱成一锅粥,法警就跟摆设一样。



更离谱的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检察官,竟被嫌疑人寥寥数语蛊惑,

违规为他解开手铐,结果嫌疑人径直一头撞向石碑。

这种为了煽情硬把角色智商拉低的桥段,看得观众直犯嘀咕,

觉得编剧根本没把大家当回事。



“戏疯子”张译去哪了

观众吐槽了一两天,风向就变了。

很多人在张译身上,看到了一种让人不太舒服的“老样子”。



他在剧里演的男主角洪亮,是个从省检察院出来,

跑到国企当法务的人,按理说内心应该挺复杂的。



可剧里呢,他审问自己老师的时候,

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也空空的;

可一转头面对同事,

又变成了一副点头哈腰、接个电话都缩着脖子的憋屈样。



就是这个样子,一下子点燃了很多人心里积攒已久的腻味感。

众人忽然惊觉,这个名为洪亮之人,

不正是融合了《狂飙》里安欣的特质,

再添上《他是谁》里卫国平的神韵吗?



又是那一套眉头紧锁、一脸疲惫、头发花白、

话到嘴边又咽下去的“老好人受气包”形象。

觉得他不再是具体的某一个角色,反而成了这一类角色的集合体。

大家都疑惑,

那个曾经为了角色能把自己逼疯的“戏疯子”张译,到底去哪儿了?



一路到顶峰

想明白大家为什么这么失望,

就得先想想以前对他的期望有多高。

张译能红起来,本身就不是走寻常路。



他不是科班一毕业就当主角的那种,

最早的梦想是当播音员,结果还没考上。

后来辗转进了话剧院,一跑龙套就是十年,

那十年,基本没人知道他是谁。



直到2006年的《士兵突击》,

他演的史今班长,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尤其是退伍那场戏,他坐在车里看着天安门,

一开始拼命忍着不哭,脸都憋得通红,青筋暴起,

到最后彻底绷不住,哭得稀里哗啦。



这场戏,成了很多人心里抹不去的经典,

也让“张译”这个名字,被牢牢记住了。

自那之后,他仿若开了挂一般,无论饰演何种角色皆能形神兼备。



他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那个嘴碎又有点怂的知识分子孟烦了;

也是《鸡毛飞上天》里那个精明又痴情的商人陈江河;

还是《追凶者也》里那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

下手却黑得不行的杀手董小凤。



他凭借演绎一个又一个截然不同的角色,

向所有人昭示,他能驾驭各类角色的演绎。

为了演戏,他能豁出命去。



拍《悬崖之上》,有一场电击的戏,他为了真实,

真让电流通过自己身体,脸上肌肉那种不受控制的抽搐,

隔着屏幕都让人觉得疼。



拍《一秒钟》,他在一个多月里硬是减了20斤,

把自己晒得脱了一层皮,

就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那个在沙漠里找女儿底片的父亲,

眼神里全是荒凉。



大家叫他“戏疯子”,这名号不是吹出来的,是他用命拼出来的。

然而,在他将金鸡、百花等诸多大奖尽收囊中,

站至事业巅峰之后,变化似乎便悄然发生了。

当他成了公认的最会演戏、最靠谱的中生代男演员时,

他演戏的路子,反倒好像越走越窄了。



他开始习惯用一些小设计,比如标志性的撇嘴动作,

故意压低的嗓音,还有一点点奇怪的口音。

这些东西,放在一个角色身上,是亮点。

可当每个角色都带着这些东西出场时,就变成了偷懒的套路。



是什么消耗了他

问题出在哪儿?说白了就两个字:消耗。

看看他这几年的工作量就知道了,四年拍了16部戏,

光是2022年一年,就进了6个剧组。



2023年更是成了“张译年”,从年初的《狂飙》,

到后面的《他是谁》、《满江红》,一部接一部。

这种连轴转的状态,让他根本没时间去生活,

去观察,脑子里没东西可以输入了,

只能不断地从自己以前演成功的角色里往外掏东西,一遍遍地复制粘贴。



现在的大环境也助长了这种风气。

扫黑剧、主旋律剧是市场上的香饽饽,里面的男主角,

大多是那种孤身一人、忍辱负重的英雄。

也就是这样的环境,

把张译死死地困在了这个用荣誉和票房堆起来的“安全区”里。



从什么都能演,到演什么都一个样,不是一下子掉下来的,

而是在掌声和奖杯中,在一部又一部戏的奔波里,一点一点被磨掉的。

好在,张译自己并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今年4月,在他又一次拿到华表奖最佳男演员的时候,

站在那个灯光最亮的舞台上,他说了一段让所有人都很意外的话。

他说他准备暂时不工作了,要好好歇一歇。



他很坦诚地跟大家说,这几年拍的戏太多了,

一下子全放出来,观众看他都看烦了,

产生了疲劳,他自己也觉得该停下来了。

这番话,在那个名利场里,显得特别实在,也特别清醒。

能有这个认识,比拿多少奖都重要。



但生活往往比剧本更巧合。

他这边刚宣布要给自己“放假”,

那边他早前拍完的“存货”《以法之名》就播出了。



剧中他演的还是那个让大家腻味的角色。

虽然这不是他能控制的,但客观上,

还是把他推到了一个“说一套做一套”的境地里,也终于明白他所说的“放假”。



总结

演员还是要靠演技和作品说话的,

不要一味地待在某个舒适区。

现在也期待张译暂时充电,

希望他能够归来,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本站内容均从互联网收集而来,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尽请通知我们,本站将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Copyright @ 2023 电影多多-最新影院大片 版权所有

*
*